魔球海報魔球 (Moneyball)
導演:班奈特米勒 (Bennett Miller)
編劇:艾倫索肯 (Aaron Sorkin)

You're a loser, but so what?

         不看棒球,甚至我對棒球這項運動幾乎沒有甚麼感覺,雖然身在這麼多棒球迷的臺灣,小時候多少玩過幾次也跟朋友看過幾場球賽,但真要比起來,我比較看足球。所以當我知道布萊德彼特繼《永生樹》之後的最新演出作品居然是改編真人真事的《魔球》,劇情還是有關球隊經營等內容,心裡就有點害怕....雖然我多少知道一些棒球場上的規則,但對於球團、球隊等概念我可是一點都沒有,最多就知道統一獅贏球之後小七會打折,還有王建民在國民隊,此外我可真的是一竅不通....
                                                      
        但看完電影後才明白,《魔球》不只是說一位球隊總經理的故事,更藉由長期被經驗法則蒙蔽的棒球界,來提醒觀眾嘗試以不同的角度思考並且勇於打破規則,只是畢竟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真實人生往往比戲劇來的更精彩,英文片名為《Moneyball》的《魔球》頗切合片名宗旨,不像是傳統運動類型電影那樣以努力過後的勝利或是熱血澎湃的團結合作結尾,雖說是電影卻更接近人生,導演適時地切換電影及實際情況的角度,以至於高潮起伏脫離傳統電影模式,整部電影看完後,配著電影歌曲,那種人生場場都是賭注的感覺更是強烈。也正是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你不禁也想起自己曾經賭上的東西,還有甚麼比"Just enjoy the show"更好的一句話嗎?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說的果然沒有錯,要在這一行混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接好劇本。已經四十七歲的布萊德彼特雖然已經是個中年大叔,但大螢幕上看仍然是一個帥哥,而且不愧是在好萊塢打滾數十年的演員,他太了解自己適合的角色。繼《永生樹》不善於溝通的年輕老爸之後,這次在《魔球》裡飾演在棒球場上失利,轉業成為球隊總經理的中年男人,同時面對自己喜歡棒球又痛恨棒球的心態,又不服輸企圖用經營企業的統計學來改變幾乎僵化的棒球界生態....布萊德彼特在《魔球》中的表現雖然還不算是影帝等級的演技,但是卻恰到好處地處理了劇中各種情緒的交雜,尤其面對這樣不同於其他好萊塢運動電影的劇本,《魔球》呈現出來的餘韻真的後勁太強。
                                   
         故事描述年輕時受到金錢誘惑而放棄大學學歷,踏入職業棒球生涯卻遭滑鐵盧,最後轉業成為球隊總經理的中年男人比恩,因為不甘心自己重視的團隊只是一個經費有限的小球隊,在無意之間認識了經濟學本行的總經理特助,進而用企業模式來經營球隊,企圖打破傳統球探以經驗法則挑選球員,以最少的經費獲得最多場勝利的故事。其實我本身不是很清楚到底美國大聯盟各隊原本是怎麼挑選球員的,但是從電影中的老球探開會討論可以感覺到,原本挑選球員似乎一率以未來發展性最為考量,身高、體重、肌肉結實度、走路姿勢....甚至透過女朋友的長相來解析球員是不是有自信....這些老球探一連串的經驗或許多少有道理,但也難怪會被比恩以「你們是在選牛仔褲的模特兒嗎」調侃。
                                   
         但我也似乎可以理解為什麼電影中的球評都在批評比恩,認為實際的球賽可不是在打電動。就像是我這樣對棒球一竅不通的人,玩起棒球電動當然不可能認識明星球員,理所當然是從遊戲中分析出來的上壘率、打擊率等等的數字來決定我的隊伍成員。畢竟實際比賽上場的可是「人」,是不是真的可以用數字和統計來衡量「人」的比賽呢?
                                     
         而電影則是讓比恩打了整個大聯盟棒球界一巴掌。透過傳統太過於執著於「人」的發展性及意外性,以全新角度來管理球隊,決定球員陣容的比恩從一開始不被大家看好,一直到創造了運動家隊二十連勝,真的是成功地讓棒球界知道選球員不再只是用高薪挖角明星球員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比恩已經打了一場漂亮的全壘打。
                                  
         但他的夢想不是只有讓大家知道他的能力而已,而是要成功把球隊送上冠軍寶座....比恩雖然利用統計學讓運動家隊以最少的成本創造最大的利潤,但實際對上有錢、有實力隊伍,仍然不是對手....沒有成功奪冠就算了,這樣的做法還被整個棒球界學走,簡直就是免費幫大家做了一次實驗....比恩多年前選擇提前進入職業棒球而放棄就讀大學已經賭錯一盤,這次拒絕紅襪隊總經理的職缺,留在運動家隊繼續用少的可憐的經費跟有錢大財團玩統計學,距離他的目標越來越遠....電影最後,比恩的女兒唱著You're such a loser, dad.似乎也暗指著比恩在人生裡注定是個輸家,既然如此,不如就享受成為輸家的這場人生吧。
                               
         我認為電影成功地再塑造了一次人生,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就是有人怎麼選擇怎麼錯,但有缺憾的人生才是人生啊。比恩因為自己企圖讓球隊贏球,而碰巧改造了整個大聯盟生態,從史觀的角度看來,這怎麼不值得紀念?但對比恩而言,他這一生輸慘了不是嗎?最後雖然助理用滑稽的胖子球員來比喻他,但是他固執的個性讓他仍然執意孤行....要不是他固執、堅持的個性,也不可能成功地打破棒球界的習慣規則,但也因為這樣的個性,讓他最後還是沒辦法帶出一個奪冠的球隊(至少目前為止),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命的無奈真的是讓最後這一首歌給道盡了,這部電影開了這麼多條線之後,最後漂亮收場,這部電影怎麼能不在觀眾心底留下一個位置?
                                  
         同時我也喜歡第二十場的那次勝利。利用數據資料打贏了前十九場,第二十場每位球員的心情勢必動搖地嚴重,球員一大堆失誤導致球賽即將被逆轉,之前打死不願意更換一壘手的教練靠著經驗和直覺讓原本守一壘的球員上場打擊,意外擊出全壘打讓球賽險勝....這一場比賽或多或少說明了數據不能勝過經驗,經驗也無法忽略數據的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也算是為以經驗選球員的方法做了一次平反,畢竟數據還是無法代表「人」的一切。
                                  
        我不知道英文中的"Moneyball"代表的意思到底是甚麼,是指比恩以統計取得最多勝利的方法?還是對以最佳金額交易球員的情況?或是暗諷整個棒球聯盟以金錢作為球隊強度的後盾?但不管如何,我認為這部電影藉著球隊經營的方法,帶出了不同角度面向的配合與經營,也提醒了觀眾各種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看著劇中主角幾乎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來經營自己似乎早就預訂好輸掉的人生,我不禁想,人生怎麼能用輸贏來決勝負呢?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柿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